中国古代胎教学说是中国教育宝库中的一颗 璀璨明珠, 它对促进人类的发展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中国是世界胎教学说的策源地。远在 3000多年前的殷周时期就有有关胎教的记载。最早的记载见于汉代贾谊著《新书·胎教》 , 其文曰:“ 周后妃妊成王于身, 立而不跛, 坐而不差, 笑而不渲, 独处不据, 虽怒不詈, 胎教之谓也 。” 这就是说, 周后妃孕育周文王期间非常重视胎教, 从而产生了中国第一代名君周文王。无独有偶, 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孟子的母亲倪氏亦非常重视胎教, 她在孕育孟子期间给自己订下了“ 四不戒律” :“ 目不视恶色, 耳不闻恶声, 心不妄想, 非礼勿视。”倪氏持“ 四不戒律” , 从而生产了流芳千古 、举世皆颂的伟人孟子。战国时期, 齐稷下唯物派曾对胎儿的形成、发育过程作过精辟的论述 :胎儿是男女精气相合之后, 由于水化作用, 形成五脏、九窍 , 经十月而生, 生而能目视, 能耳听心虑。这些认识直接影响到当时乃至尔后的中国古代胎教理论的建立和发展。南北朝大教育家颜之推在其名著《颜氏家训· 教子》中指出 :“ 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 怀子三月,出居别宫, 目不邪视, 耳不妄听, 声音滋味, 以礼节之。”唐代药王孙思邈认为 , 要使个体优生, 必须注重母体身心条件的选择, 注重孕期行房事的环境和时间选择, 以及性交的生理心理卫生等, 以避免胎儿先天“ 癫痴顽愚, 瘴痖聋聩” 。他提倡胎教胎养, 继承并发展了北齐徐之才的《逐月胎教法》 , 在《千金方·养胎》中提出了“ 弹琴瑟, 调心神, 和性情, 节嗜欲, 庶事清净”的胎教胎养原则。宋代大教育家朱熹在其《小学集注·立教》中指出, 人受教育应从胎儿开始, “ 古者妇女妊子, 寝不侧, 坐不边, 立不跸, 不食邪味, 割不正不食, 席不正不坐, 目不视邪色, 耳不听淫声… …如此则生子形容端正, 才过人矣” 。清末著名思想家康有为也十分强调胎教对一个新生儿成长的重要性 :“ 天下之人皆出子胎, 胎生既误, 施教无从。然者胎教之法, 其为治者之第一要欤。”(《大同书》)他主张建立胎教院, 以培养聪明后代, 提高人口质量。随着时代的推移, 中国古代胎教理论愈益全面、完善, 古人越来越重视“ 胎教之道” , 视其为“ 孕宝” 而“ 书之玉版, 藏之金柜, 置之庙宇, 为后世戒” (《颜氏家训》)。
由上可见, 中国是世界胎教学说的策源地, 这已为世人所公认。美国学者托马斯·伯尼在《神密的胎儿生命》一书中指出:中国在 1000 多年前就开设了世界上第一个胎教“ 诊疗所” 。关于母亲对胎儿的影响, 在《圣经》和希波克拉底(公元前五世纪)的《日记》等国外古代文献中均有记载, 但这些国外的胎教记载均比中国的胎教记载出现的年代晚得多。与早于《圣经》问世的《日记》相比较, 中国至少比《日记》的著者、希腊医学之祖希波克拉底早 600 年提出胎教思想, 这不能不使外国学者心悦诚服地承认“ 中国是世界胎教学说的策源地” 。
举世无双的中医使中国人民感到自豪。胎教学说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人民不能不为之感到的自豪。
中国古代胎教学说的理论基础是中医的“ 外象内感”理论。这一点开始散见于文学 、哲学 、史学、医学、教育学等诸多学科的典籍中 。到了汉代, 古代胎教学说雏形初步形成。到了明代, 古代胎教学说趋于完善。明代名医李挺曾明确指出, 对孕妇应“ 常使之听美言, 见好事, 闻诗书, 操弓矢, 淫声邪色不可令其闻也” 。纵观中国历代典籍中有关胎教的记载, 可以看出, 中国古代胎教学说的先驱者对胎教机制的认识非常深刻 :胎教能促进胎儿大脑和心理发育, 有利于开发智力潜能, 因而会影响一个人的先天素质和后天发展 ;亦可看出, 中国古代胎教学说具有两大特点。
中国古代胎教学说的第一个特点是:其理论基础是中医的“ 外象内感”理论, 其科学内涵是强调孕妇的精神品德修养对胎儿的影响。随代巢元方的《诸病源侯论》中指出 :“ 妊娠三月名始胎, 当此之时, 血不流行, 形象始化, 未有定仪, 因感而变。… …欲子美好 , 宜佩白玉, 欲子贤能, 宜看诗书, 是谓外象内感也。”这种“ 外象内感” 理论在古代胎教学说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是中国古代胎教学说的核心内容。它不仅具有形景感化的特点, 而且具有无可置疑的科学哲理 :三个月刚形成的胎儿, 是胎儿形体和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 外界对胎儿有什么影响, 就会对胎儿产生什么变化, 也就是说, 见善则善感, 见恶则恶感。在“ 外象内感” 这一科学哲理的指导下, 古人非常重视胎教。例如, “ 文王设胎教之法, 使孕妇常观良金美玉, …… 又听讲诵经史传集, 而使秀气入胎, 欲其生而知之”《泰定养生主观·论论孕育》 。又如, 《诸病源侯论》中主张 , 对孕妇, “ 不欲令见伛偻侏儒丑恶形人及猿猴之类” 。类似的真知灼见颇多, 如《寿世保之·妊娠》中指出:“ ……欲令子美好端正者, 数观白壁美玉, 看孔雀, 食鲤鱼 ;欲令子多智力者, 则啖牛心, 食大麦;欲令子贤良盛结者, 则端心正坐, 清虚合一。……是治外象而变者也。”《钱氏儿科学》中指出:“ 欲子女之清秀者, 居山明水秀之乡;欲子女之聪俊者, 常资父学艺书。”最值得称颂的是《妇人大全良方》中对“外象内感”理论的最全面 、精辟的论述:“ 夫至精才化, 一气方凝, 始受胞胎, 渐成形质, 子在腹中, 随母听闻。自妊娠之后, 则须行坐端严, 性情和悦, 常处静室, 多听美言, 令人讲读诗书, 陈礼说乐, 耳不闻非言, 目不视恶事, 如此则生男女福寿敦厚, 忠孝贤明。不然则男女既生, 则多鄙贱不寿而愚, 此所谓因外象而内感也。”
上述关于“ 外象内感”的精辟论述与现代科学主张孕妇对胎儿良好的心理影响, 包括情志的调和、音乐与诗词的熏陶、言行的端庄 、品德的修养等方面的要求是一致的。同时, 我们还可以看到, 上述形景感化的特点是要求胎教内容富有美学内涵, 具有美学基态中的优美 、整体 、和谐等重要属性, 这与现代美学观点是一致的。现代科学已证明, “外象内感” 理论具有无庸置疑的科学哲理。近代胚胎学研究表明, 受精后 15 ~ 56 天是胚胎器官、组织形成和高度分化时期 , 也是致畸的高度敏感期, 故要慎重护胎, 避免淫邪 、行凶、秽臭、噪音、邪念、丑陋等恶性刺激的危害;怀孕 4 个月后, 胎儿对外界音响刺激有一定反应, 说明“ 外象内感” 理论 、“ 子在腹中, 随母听闻”是有科学根据的。
中国古代胎教学说的第二个特点是:重视孕期保健, 将胎教与养胎、护胎有机地融为一体 。古代胎教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胎教即指孕期保健, 包括合理营养, 保持良好心理卫生, 避免病毒 、细菌感染 , 谨避寒暑, 节制性欲, 审施药治, 适度劳逸, 以及避免接触放射线 、有毒害化学物质 、噪音等, 可统称之为“ 保卫辅翼” 。狭义的胎教, 主要指孕妇加强精神品德的修养和感化, 使之“ 外象而内感” , 借以促进胎儿智力的发育。清代女医家曾懿在其《女学篇》中指出:“ 孕妇宜运动肢体, 调和饮食, 居室面东南, 日光和煦, 空气流通, 时或散步园林, 或遐眺山川, 呼吸空气, 以娱心目, 或纵观经史, 以益神智, 其影响皆能邮及胎儿 。”曾氏所提出的运动肢体、调饮食 、适居处, 侧重于养胎、护胎;而娱心目、益神智, 则侧重于胎教。由此可见, 曾氏主张将胎教与养胎 、护胎有机地融为一体。为了实现胎教目的, 必须有一套科学的胎教方法。由诸多古代胎教学者有关胎教方法的论述 中可看出, 中国古代胎教方法主要有:合理营养、调和情志 、谨避寒暑 、适度劳逸 、审施药治、节制性欲, 我们不妨将其称之为“ 胎教六要则” 。
(1) 合理营养。主张孕妇的饮食应营养丰富而易于消化, 宜清淡, 不宜膏厚味、煎炙辛辣 。《妇人秘科》中指出 :“ 妇人受胎之后, 最宜调饮食, 淡滋味, 避寒暑, 常得清纯和平之气, 以养其胎, 则胎元完固, 生子无疾。”名医徐之才在《逐月养胎方》中全面地阐明了妊娠期合理营养的做法 :妊娠初期, 应该“ 饮食精熟, 酸美受御, 宜食大麦, 毋食腥辛” , 受孕 4 月后, “食宜稻粳, 羹宜鱼雁, 是谓盛血气, 以通耳目, 以行经络” , 受孕 6 月后, “ 食宜鸷鸟猛兽之肉, 是谓变腠理纫筋, 以养其力, 以坚其膂” , 此外, 他还为孕妇拟定了妊娠期 1 ~ 9 月期间的逐月养胎良方, 其良方依次为乌鹚鸡汤、艾叶汤、雄鸡汤 、菊花汤、阿胶汤、麦门冬汤、葱白汤 、芍药汤 、半夏汤。
(2) 调和情志 。认为孕妇在孕、胎 、产全过程中应注重精神卫生和品德修养, “ 戒嗔志, 远七情” , 心情舒畅, 举止端庄, 这样将促进胎儿大脑和机体发育良好。反之, 喜怒无常, 忧思过度, 或卒受惊恐, 就会造成气血紊乱, 影响胎儿发育, 甚至导致“ 胎病” 。宋代名医陈无择认为, 孕妇在整个妊娠期中应保持良好情绪, 并提出:“ 一月不可纵怒, 二月不可惊动, 三月不可纵欲和悲哀, 四月不可劳逸, 五月不可妄想及饥饱, 六月不得杂食及针灸其经, 七月不可忧郁、呼叫、触冒烦燥 , 八月勿食燥物, 九月不可惊恐及房劳 。”《叶氏竹林女科》中强调, 孕妇精神务必宁静,“ 宁静即是胎教, … …气调则胎安, 气逆则胎病, 恼怒则气塞不顺, ……欲生子好者, 必须先养其气, 气得其养, 则生子性情和顺, 无乘戾之习” 。
(3) 谨避寒暑 。强调孕妇应顺应四时气候变化, 根据春暖、夏热 、秋凉 、冬寒的特点 , 随其时序而适宜寒暑。正如《育婴家秘》中所说:“ 儿在母腹, 借母五脏之气以养也, 苟一脏受伤, 则一脏之气失养而不足矣。如风则伤肝, 热则伤心和肺, 湿则伤脾, 寒则伤肾, 此天之四气所伤也。……是以风寒暑湿则避之, 七情之感则绝之, 胎养之道 。”
(4) 适可劳逸。主张孕妇“ 身欲微劳” , 认为过劳伤胎, 微劳宜胎。《万氏妇人科》中指出:“ 妇人受胎之后, 常宜行动往来, 使气血流通百脉和畅,自无难产。若好逸恶劳, 好静恶动, 则气停血滞,临产多难 。况行立坐卧之以, 为筋骨皮肤之伤
…… 。”《逐月养胎方》中指出, 根据胚胎的发育过程, 妊娠初期, 宜“ 居必静处” 、“ 端心静坐” , “ 清虚和一” ;妊娠中期 , 宜“ 身欲微劳, 无得静处, 出游于野” ;妊娠后期, 宜“和心静息, 无使气极” 。审施药治 。认为孕妇无病, 不可乱服药物, 以免妄伐无辜;孕妇患病, 须尽早治疗, 但要掌握“ 病去母安, 胎亦无殒”的原则, 即要求医生尽量选择毒副作用小的单一药物, 以最小药物剂量缩短治疗天数, 达到治愈孕妇疾病并保护胎儿健康的效果。
(5) 节制性欲。古人提倡妊娠后要清心寡欲,分房静养, 即所谓“ 以期相暂别, 牛女隔河游。(《泰定养生主论》)
数千年来, 中国妇女正是遵循胎教学说, 重视胎教, 重视养胎、护胎 , 从而使中华民族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民族, 从而培育了周文王、孔子、孟子、秦始皇、诸葛亮 、李时珍、毛泽东等举世闻名 、流芳千古的伟人。历史雄辨地证明, 以“ 外象内感”理论为理论基础的中国古代胎教学说是科学的理论。
我们说中国古代胎教学说是科学的理论, 不仅因为这个学说已为实践所证明, 而且因为这个学说的机制完全符合医学理论, 也就是说, 这个学说具有科学的机制。
在外行看来, 胎儿生活在子宫中, 与母亲唯一的联系枢纽是胎盘和脐带, 并无神经上的联系, 孕妇“ 观犀象猛兽 、珠玉宝物” , “ 弹琴瑟, 调心神, 和性情, 节嗜欲, 庶事清净” , 不会对胎儿的头脑有所裨益。因此, 我们有必要阐明建立在“ 外象内感” 理论基础上的中国古代胎教学说的科学机制, 帮助对“ 外象内感” 理论持疑惑态度的人们提高认识, 使中国古代胎教学说不断发扬光大。
近代医学研究证明, 母亲与胎儿之间由血液中化学成分沟通信息。当孕妇情绪变化时, 下丘脑-垂体-内分泌轴系统分泌的化学成分相应改变而进入血液里, 它通过脐带或优或劣地影响胎儿。当孕妇以音乐 、艺术欣赏陶冶情操 、保持愉悦的心情时, 其分泌的有益化学成份如激素 、酶、乙酰胆碱增多, 促进胎儿大脑和机体发育良好 ;反之 , 孕妇时而忧郁, 时而发怒、大哭大啼 , 会引起胎儿不安和恐惧, 胎动比心情平静时增强几倍, 甚至上十倍, 此外, 此时孕妇所分泌的大量去甲肾上腺素使子宫急剧收缩, 导致胎儿一时缺氧, 严重者, 会使生下的婴儿体重大大减轻或体形畸异、智力低下。其实中国古代许多医学家早已揭示出中国古代胎教学说的机理 :“ 子居母腹, 以母气为气, 以母血为血, … …善心生, 则气血清和, 而生子性醇, 恶心生, 则气血混浊, 而生子性劣” ,“ 孕精气以生, 呼吸相通, 喜怒相应, 一直偏倚, 即使子病” , 也就是说, 孕妇与胎儿“ 同心同体” 。
中国古代胎教学说具有无可置疑的科学内涵 和科学机制, 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在人类文明高度发展 、人类非常重视优生优育的二十一世纪, 中华民族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就要搞好优生优育工作。毫无疑问, 在优生优育工作中应当吸取中国古代胎教学说之精华。
我们说中国古代胎教学说是科学的理论, 不是说它是无瑕白玉, 可以照搬。限于历史局限性, 古代胎教理论中某些论述难免渗入一些臆断、神 秘色彩, 甚至含有封建礼教对妇女的约束成分。对这些非科学的成分, 应予以摒弃。例如, 《烈女传》中主张 ,“ 古者妇人妊子, 寝不侧, 坐不边, 立不跸, 不食邪味, 割不正不食, 席不正不坐, 目不视恶色, 耳不听淫声, 夜则令瞽诵诗道正事” 。如此众多的“ 不” , 都是不合理的, 是对母子身心健康无益的苛求, 即使在古代也无法做到。但是对于强调孕妇要注意品德修养, 诸如心地善良, 不存恶念, 不视恶色, 不听淫声, 不出傲言, 不痴心妄想与奢欲, 则可借鉴。又如, 古代一些医学家认为, 孕妇视白壁、佩美玉 、看孔雀、食鲤鱼, 则所生子女必然形象清秀 、五官端正 , 这当然不可尽信。因为子女容貌主要取决于受精卵中双亲的“ 容貌”基因。依此类推, 至于子女是否贤良盛结、才气过人 , 关键在于后天的教育。但是, 让孕妇纵观经史, 诵读诗书, 欣赏音乐、舞蹈, 品味名画, 或者接触形象美好的事物, 如远眺山川秀色, 近看花木盆景, 视白壁, 佩美玉, 看孔雀, 食鲤鱼, … …不仅能够使孕妇益神智, 娱心目, 和性情, 而且能促进胎儿大脑和机体的正常发育, 母子皆受益, 这已为科学实验所证明。
总之, 中国古代胎教理论关于注重孕妇精神卫生和品德修养, 从而促进胎儿智力发达和性格端庄的许多精辟论述, 既是世界古代婚孕文化宝贵遗产的组成部分, 又可供今天孕妇胎教时借鉴, 它与现代音乐 、语言和触摩胎教方法互补性极强, 对指导当今的优生优育工作以提高人口素质, 具有重要意义。
[ 1]刘隆炎, 张建华.优生胎教工程[ M] .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 1999.
[ 2]刘隆炎, 胡珍娥.妇女保健工程[ M] .武汉:武汉出版社, 2002.
[ 3]张奇文 .实用中医保健学[ 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9.570-571.
[ 4]傅荣 .中国— — 世界胎教学的最早策源地[ J] .心理科学通讯, 1987, (6).
[ 5]吕再生 .我国古代关于孕期妇女心理卫生(胎教)的理论[ J] .心理科学通讯, 1983 , (1).
[ 6]万云英.教育宜尽早开始[ J] .大众心理学 .1995, (3).
[ 7]刘泽伦 .胎儿大脑促进方案[ M] .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 2001.
文章来源:武汉 科技 大学 学报 (自 然 科学 版)第 25 卷第 2 期2002 年 6 月
~欢迎点赞分享~